正在阅读:海南省南繁基地建设的“难”与“不难”

海南省南繁基地建设的“难”与“不难”

biao 产经网 > 生态农业 2017-06-19 14:12 • 农民日报
2017-06-19 14:12

南繁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2015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这标志着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步入发展新阶段。

俗话说,“好儿有好娘,好种打好粮”,没有好种,农业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从一定意义上讲,南繁不只是加快育种进程这么简单,它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局,与三农发展的其他方面具有联动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繁基地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确实存在不少“难”。这些“难”主要来自于“变”。一是社会需求变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南繁的大方向变了。以前为了满足温饱,南繁更多的是追求如何提高作物产量和作物抗性,现在则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选育高产、绿色、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科研要求变了。原先科研人员大多是各搞各的,规模较小,画几块地,雇几个人就可以进行繁育,现在则需要提供更大规模的育种基地,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更加精细的社会化服务。三是地方诉求变了。以前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强烈,老百姓收入的来源比较单一,南繁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现在随着城镇化发展,特别是三亚作为知名旅游城市,土地急剧升值,地方政府搞开发的意愿更加强烈,同时老百姓通过从事蔬菜、水果等生产,获得的收入远远大于租赁土地搞育种,因此流转土地的难度不断加大,老百姓的经济诉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简言之,这些“变”带来的最大“难”,就是如何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老百姓增收和科研南繁三者之间的关系。

古人讲,志不求易则成,事不避难者进。2015年国家印发了建设规划,可以说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只要我们对照蓝图,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抓落实,那么南繁基地建设其实也“不难”。目前,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部纳入基本农田保护,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下一步就是如何唱好这场大戏。首先,要搞好“大合唱”。落实好南繁规划,是国家的需要、各省的需要,是共同的责任,是“大合唱”而不是“独角戏”。仅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省、哪一个科研单位是不可能搞好的,必须要增强互助共建、合作双赢意识。特别是要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搞好南繁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海南,为海南,要让科研有成果,地方能发展,农民能致富,实现共赢。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方式方法。当前,南繁基地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核心区入驻不积极、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开工、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妥善解决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起数,要找准着力点,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一个一个去解决,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第三,要狠抓“四梁八柱”建设。南繁基地就好比一幢大厦,必须有四梁八柱,否则就是危楼。硬件上,要抓紧完成核心区新基地土地流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研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工程建设,达到育种科研的基本需求。软件上,加快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南繁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建立高效运行的协调联动、督查考核、信息通报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建立一支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南繁管理队伍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最终把南繁基地建设成集科研创新、良种培育、成果展示、人才聚集、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种业创新高地,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生物安全监管的示范区,打造海南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的六十年,几代南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今天,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只要坚持发扬“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南繁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国种业的强国梦,实现农民的小康梦!

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何责任。

二维码

海南省南繁基地建设的“难”与“不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繁基地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去的六十年,几代南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今天,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将坚持发扬南繁精神,实现农民的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