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卫中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午夜,篝火旁,古老的十二木卡姆乐章仍在低吟,纵横中文网编辑可可动情地说道:“这一刻,沙漠带给我的感动无以复加。”而白日里娴静的作家乐希,以让伙伴们“感到陌生”的“疯狂”,在漆黑的夜色中光着脚丫恣意在沙丘脊线上狂奔。
文化润疆,而新疆的风土人情也在悄悄完成反向灌溉——把滚烫的星河、辛辣的孜然、悠长的木卡姆,一并酿成了字符,回流进作家的脉搏;从此,他们的键盘上多了一层大漠风沙打磨过的质感,文字里多了一抹昆仑山脉烙下的余韵悠长。
9月中旬,“2025七猫文化润疆——网络作家新疆行”在新疆喀什地区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又酝酿着文字与土地无数深情对话的序言。八天走过八百公里,包括网络文学作家、编辑等组成的这支队伍,以脚步丈量南疆大地,以心灵感知时代脉搏。
在喀什的烟火气中感受“新疆心跳”
中午的喀什牛羊大巴扎,尘土飞扬,人声鼎沸,空气里有三种味道:干草、孜然、牲口汗。这是亚洲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也是古丝绸之路贸易文明的活化石。作家们刚踏入这片喧嚣之地,便被“牛山羊海”包围——成群的牛羊让人迅速切换到畜牧文明的视角;商贩们穿梭其中,以握手代表成交的仪式延续着古老的传统。
在疏附县的民族乐器村,空气里弥漫着松香与木屑的气息。艾捷克的弓弦低吟,热瓦普的轮指清越,都塔尔的旋律如溪流般缓缓流淌。匠人讲述一把热瓦普如何从一块整木中“诞生”——选材、雕刻、打磨、蒙皮、调音,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匠心。作家们也坐了下来,亲手“打造”的这把非遗礼物,被小心地包进行囊。这是一件古老的乐器,也是一段永远萦绕在作家耳边的新疆之声。
走进东纯兴纺织厂,偌大的车间,作家们几乎看不到人影。洁白的棉絮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翻飞,化作整齐的纱锭,如银梭穿梭于机器之间。作家们意识到,“新疆棉”不仅是纺织品的产地标志,也是一个关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宏大叙事。在这片土地上,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工业文明共同合成了新疆深沉而蓬勃的脉动。
叶城,中国核桃之乡。青皮核桃挂满枝头,作家们拿起长杆,体验“打核桃”的乐趣。果实噼啪落地,像秋天的心跳。在美嘉食品加工厂,他们看到一颗核桃如何被“吃干榨净”——果仁制成油、蛋白粉、休闲食品,青皮提取色素,壳则成为活性炭。小小的核桃,是乡村振兴路上沉甸甸的希望,也让当地居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沙漠深处敲下“文化润疆”的下一行
在泽普县国学书院,七猫向当地捐赠240余册图书,涵盖现实题材与优质网文。作家白马出凉州看着自己的《漠上青梭绿》被郑重放入书架,轻声说:“愿这本书如同胡杨树,扎进孩子们的心里。”在泽普县第四中学,七猫为孩子们送来了1000余份文具包,为当地学生送上了实实在在的“学习礼包”,助力孩子们执梦想之笔,以奋斗书写未来。
文化润疆,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链接。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真情故事,为作家们的现实题材创作注入源头活水。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校长廉小芹声音轻柔,却字字如石投入心湖。她讲起一个情绪失控的女孩在她怀里撕心裂肺地哭喊,把她当作唯一的亲人;她叙述如何坚持长期谈心,终于把一位后进生转化为守纪律要学习的优秀学生。“当学生愿意向你倾诉烦恼时,你就不是老师,而是亲人。”她的话让在场作家动容。“我们写故事,他们活出了故事。”作家陆月樱花说道,“这才是最动人的现实题材。”
文化润疆,不在宏大的口号,而在一次次握手、一把热瓦普、一株胡杨树、一场沙漠篝火、一本被翻旧的书。在喀什老城蜿蜒的巷弄深处,作家关山客一头扎进了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市井心脏——菜市场。五彩斑斓的干果摊上,无花果干如琥珀堆叠,巴旦木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一筐筐鲜红的石榴籽像散落的宝石。在她看来,风土人情不是书本上的词条,而是摊主递来的一块温热的馕,是孩子们追着游客嬉笑的回音,是市井喧嚣里最真实的人间烟火。而另一位作家白马出凉州一路走一路记,写下了几千字的新疆历史文化笔记。从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到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豪情;从喀喇汗王朝的伊斯兰文化融合,到叶尔羌汗国的音乐与诗歌辉煌。他表示:“唯有懂得这片土地曾经历的风霜与荣光,笔下的故事才不会轻飘如沙。”此外,作家乌衣从喀什老茶馆里的老人身上阅读岁月的沧桑:“他们的茶壶里,煮着半个世纪的光阴。”作家存叶说:“新疆变迁史让人感慨,从驼铃到高铁,从油灯到光纤。”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