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鲁大师生专访吉林省人大代表王贵满——推广“梨树模式”,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产经网 ▪ 2025-07-31 16:31

2025年7月20日,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沃土“芯”探,生“颗”兴粮实践团来到吉林梨树,专访吉林省人大代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实践团通过访谈逐步明晰“梨树模式” 核心、探寻大学生参与黑土地保     护的路径,指导教师任梦怡和团队负责人2023级生物工程专业王姝涵等团队全体成员参与交流访谈。

鲁大师生专访吉林省人大代表王贵满——推广“梨树模式”,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图1)

王贵满长期致力于黑土地保护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 “梨树模式”的发起人和参与者之一,在黑土地退化治理、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谈及“梨树模式”,王贵满介绍,2016年3月2日,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了《非“镰刀弯”地区玉米怎么种——“梨树模式”值得借鉴》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梨树模式”由此得名。“梨树模式”技术核心在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全程机械化栽培”,本质是秸秆覆盖还田,通过免耕播种、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回归自然,助力解决黑土地退化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自开垦初期至今,黑土层已减少了约三十公分,而每一厘米黑土的自然形成需要200至40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显著减少,土壤退化日益严重,加上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带季风气候带来了风蚀、水蚀,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梨树模式”通过秸秆覆盖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金色的“被子”,显著降低了风蚀、减少了地表水分流失,这种保护性的耕作模式有效地保护了黑土地。现如今,“梨树模式”的发展是无数专家将理论引入实践,以及农民在实践中不断反馈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其完善的过程。这是理论与实践、专家与农民结合的成果。覆盖东北四省区(黑吉辽蒙)的实践联盟已经形成,大家共同推广和完善这一模式,解决实践难题,为守护好我们的“黑土粮仓”不断奋斗着。

当同样以守护黑土地、筑牢中国粮仓为己任的沃土“芯”探,生“颗”兴粮实践团团队负责人王姝涵虚心向王贵满请教大学生下乡宣传《黑土地保护法》的切实途径时,王贵满针对性给予了她建议并分享道:“同学们,向农民们宣传‘梨树模式’时,要重其理念而非复杂的技术原理,大家可以直接给农民算笔明白账——若没给土地盖上‘秸秆被子’每年被风刮走一厘米黑土,看着不起眼,可这就等于自家地里的收成平白少了一成啊!”王贵满的话直白又有力,“农民过日子精打细算,你把土壤流失和产量损失的关系讲清楚,不用多复杂的术语,他们自然能掂量出保护黑土地的分量。”这种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沟通方式,正是让《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的精神落地生根的关键——用乡土话讲透大道理,让“护土”与“增收”在农民心里画上等号。

访谈中,王贵满关切地询问了实践团学生的所学专业,同学们一一介绍后,虚心地向王贵满请教自己的专业能为黑土地保护和“梨树模式”推广做出怎样的贡献,他欣慰地说,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制药……这些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专业与“梨树模式”和黑土地保护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梨树模式”的推广实践中,土壤微生物环境的演变、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等,正是该模式正在研究的方向之一。无论是农业领域还是生物领域,每一位探索人都需要深刻领会“回归自然”的核心理念。他强调,生命科学领域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一模式的框架下探索技术突破,凭借新的科研发现、技术发明与创新思想,为“梨树模式”的完善贡献力量——这恰恰是生命科学专业的老师们、同学们能够大显身手的舞台!听到这里师生们无一不心潮澎湃,倍感振奋。

鲁大师生专访吉林省人大代表王贵满——推广“梨树模式”,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图2)

访谈尾声,王贵满特意对以实践团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学子寄予深切期望。他强调,生命科学是探寻生命的奥秘与规律的学科,即便是看似微小的科研突破,都可能转化为影响深远的、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青年朋友们要敢挑重担、勇于担当,奋发进取、拼搏奉献,用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实干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书写绚丽的青春篇章!(图文/任梦怡、王姝涵、张子言)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