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如平老师:胜义谛与世俗谛

如平老师:胜义谛与世俗谛

biao 产经网 > 文化产业 2018-12-16 20:41 • 产经网
2018-12-16 20:41

中华圣贤教育

中华圣贤教育

“谛”,言字旁,一个皇帝的帝,就是真理的意思。真理分两种,一种是胜义的真理,既胜义谛,也可以叫做真谛,是出世间的智慧;还有种叫世俗的真理,也可以叫做俗谛,是世间的智慧。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的人用胜义谛的部分来攻击世俗谛,也有的人拿世俗谛来污蔑胜义谛。真谛是俗谛根本,一个人只谈世俗,其实谈的都是现象,现象里面其实没有规则,现代人总结出来所谓科学、成功学等,都是脱离了真谛的俗谛,是一种邪说。一个人天天打坐、证悟无常、脱离无我,也是不圆融的。其实真正的圣贤,能够在世间法中获得力量,是二谛融会贯通。

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国学、修行、算命、神通等等,帮助解决你眼前的苦难,背后若没有觉悟,就是偏离了胜义谛,就是邪法。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若是为了发财、为了生活圆满、为了健康,都是“以道弘人”,包括一些大学教授。按照孔子所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完全脱离生活,追求一个所谓虚无缥缈的、西方的极乐世界,时时刻刻说,要解脱、要涅磐,对美好未来失去了信心,完全脱离了实际生活,去追求所谓的胜义谛,也是邪教。

胜义谛和世俗谛不可分割,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要立足于了义、真谛。如是文化中级班,是在用坐禅、行禅,去印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谛。如是大学,倾向于世俗谛,是运用了义的精神实质,用世间人能听得懂、能够接受、能快速落地的方式进行沟通,在“我发现我自己”的过程当中,“根”是觉醒自己,以此来解决事业、感情、教育、家庭等困惑。如是中庸,刚好是介于中间,一手是真谛,一手是俗谛,一手是胜义谛,一手是世俗谛,两者兼顾。

道教、佛教比较倾向于胜义谛。儒家比较倾向于世俗谛。儒家经典里面《大学》、《中庸》是偏向胜义谛,《论语》、《孟子》等偏向世俗谛。无论是世俗谛,还是胜义谛,都是同一个方向,只是在适应这个世间的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我们搞清楚世间的所有“齐家治国平下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胜义就是目的。

为什么要做区分?因为直截了当的去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很困难的,我们的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是世俗的。

如是文化1

如是文化1

   互动问答    

问:我妈妈带着姥姥在庙里住,吃斋念佛,意思是把姥姥送走了,妈也不回家了,就在那里度过余生。这个是不是就是偏激? 

师:这些就是偏!他们觉得修行好像就是跟世界要脱离的,结果会造成自己修行上的困惑。这是另一种执着,因这种执着,就不可能去觉悟,世上没有脱离了生活的修行。现在很多人,一说修行就不生活了;还很有多人的修行,是为了发财、为了欲望的满足、为了生活上走一些捷径,这都是错误的理解。

问:有些人皈依之后不让家里人买活的鱼和虾,觉得杀生,家人会因此觉得偏激,连正常吃饭都受到干扰?

师: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讲的真谛和俗谛的关系,搞清楚了,吃和不吃都不重要。儒家文化提出的伦理,其实很好,是跟了义联通的俗谛,通过儒家文化落地的伦理关系来解决人,既解决了世间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修身以后是可以入道的,所以“孝”是俗谛,真把孝的问题解决了,可通达神明,就是这个意思。

 问:怎样才能在真谛与俗谛之间游刃有余?

 师:我们世间的凡夫是不可能在真谛和俗谛之间游刃有余的,只有圣人、菩萨、阿罗汉才可能在真谛和俗谛之间游刃有余。我们凡夫在这个问题上出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只有不断的修行,不断修行的过程就是让我们把俗谛和真谛圆通的过程。

在修行的时候,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在逃避生命、逃避生活。而那些在生活当中打拼的人,要问自己是不是在执着于欲望、执着世间的需求,是不是在用这种所谓修行,作为自己获得目标的手段和借口。谛是真理是通达的意思,通过世俗而通达。 

一、 故事

孔子非常赞叹两个人,一个人是纣王的哥哥叫伯夷,另一个是纣王的弟弟叫叔齐,他们两个人在文王、武王灭商的时候,觉得有以下犯上的这个行为,所以后来周朝建立了以后,他们两个就爬到山上的一棵树上,发誓不食周粟,不踩周地。

孔子对伯夷和叔齐非常赞叹,认为他们忠诚、勇敢,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学生问孔子说:“如果当时你就是那个伯夷和叔齐,你会怎么做呢?”孔子自己回答他说:“我是无可无不可”。他虽然赞叹伯夷和叔齐,但是他自己未必会像伯夷和叔齐这样去做,这就世俗谛的一个答案,也就是修行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一句话,我们的修行目的和动机经常要去调整它的纯洁性。

二、如是慧语

1. 生命的安宁,不取决于生活的好坏,而取决于你对生命认知的程度(智慧)

2. 只修身不赚钱叫神叨,只赚钱不修身叫造业

3. 没了目的,只有手段,这个手段就叫折腾

    只有目的,没有手段,这个目的就叫妄想

4. 觉悟前,真谛是目的,俗谛是手段

    觉悟后, 真谛是本位,俗谛是表现

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何责任。

二维码

如平老师:胜义谛与世俗谛

如是慧语 1. 生命的安宁,不取决于生活的好坏,而取决于你对生命认知的程度(智慧) 2. 只修身不赚钱叫神叨,只赚钱不修身叫造业 3. 没了目的,只有手段,这个手段就叫折腾 只有目的,没有手段,这个目的就叫妄想 4. 觉悟前,真谛是目的,俗谛是手段 觉悟后, 真谛是本位,俗谛是表现